团队介绍
调查方向:以红色资源链接文化乡建—探究音乐党史课的艺术实践
特色做法
(一)寻访:革命先辈的印记
吴南生故居位于关埠镇上仓村吴厝南面三房巷,看似平凡无奇的潮汕民居,背后承载的是革命时期隐蔽战线的峥嵘往事。上仓村是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时设第一书记)吴南生同志的故乡,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整饬一新的吴南生故居隐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1942年,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在广东制造“南委事件”,时任中共普宁县委特派员的吴南生根据有关工作指示,把南委书记方方等一批同志掩藏在家乡上仓村,在其祖屋部署战略撤退事宜,稍作休整后在上仓村地下党情报交通员吴福富的配合下,统筹力量,精心安排路线,送他们安全转移。1942年8月至1944年间,通过上仓中转,掩护撤离了李平、方郎、张子芳、罗天、何浚等一批革命党人。革命先辈也是我们的潮汕乡贤吴南生同志出色地完成组织交予的任务,保护南方地区红色革命的精干力量,上仓村也默默地守护着这段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记忆。
(二)见证:军民鱼水的记忆回响
(三)精神之旅:赓续红色传统
“精神再造,学以致用”,出发前,这是“红色艺术轻骑兵”暑期实践团队的口号和目标。
挖掘红色文化,首先要感动自己,让久远的历史回响更加鲜活,让我们的精神得以重塑!
队伍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入到革命老区的特色乡村,叩问这里的红色历史,构筑一次走出书本的精神之旅。
在澄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吴南生故居、深洋村红色文化长廊,队员们与历史文物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探访老区里守护一代代守护着文物遗迹的见证人,深刻地领悟到了什么是忠诚担当和初心使命!什么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内涵!
(四)现实之问:文化乡建如何可能
在红色乡村的文化考察之后,团队成员们有了更为迫切和深远的思考。
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怎么让它传播,走出深闺人遍识?
怎么让它艺术化?变得更加亲切动人~~
孩子们打开了“千禧一代”的脑洞,运用新媒体最熟悉的手段,把“红色之旅”vlog记录有趣的点滴,让更多的朋辈同龄人也能跟着她们,向红色文化乡村,前进。
(五)文化之路:红色资源的未来
“红色资源要在乡村生根”。这是队员们做了深度访谈后的总结。
在走访中,队伍感受到了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冷热不均”。有的乡村门庭若市,有的人迹罕至。
在红色资源的背后,村民们渴望能将它们变成吸引更多眼光的“招牌”!
队员们用脚步丈量真实的土地,真切地体会到红色文化在乡村大有可为的未来。
(六)艺术之灯:美育浸润的传承实践
“红星闪闪,放光芒!”潮阳区贵屿镇渡头小学的教室里上了一节特殊的音乐课。
队员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乡村小学上一节音乐课,把自己所学能散播出去。
这一次,团队成员对上这节音乐美育课不再发怵!
通过走访调研,触摸历史,同学们有了满满的干货!
讲吴南生爷爷惊险保护同志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英雄,就在离自己不远的家乡。
讲偏僻村庄里曾经发生的军民守望的温暖,孩子们似乎懂得了,歌曲里的潘冬子为什么年纪小小就能干革命!
课堂上,孩子们竞相猜革命,恍然大悟,原来“红歌”不是最流行的歌,而是动听的带着共和国颜色的歌曲。
(七)花絮:偶遇的电视台采访
在这一次调研中,还发生了一件“小镜头”偶遇“大镜头”的趣事。
记录vlog的小摄像设备,无意间“闯”进了汕头橄榄台记者的摄影框。
就在记者报道深洋村的党史文化长廊时,我们“艺心”小花入镜啦!不经意间,就这样上了本地最大流量“今日视线”。深洋村的村干部向记者们极力推荐“红色艺术轻骑兵”的团队成员,拍摄vlog的这种模式也被电视台点了赞!
“汕职院学生”slogan可上了电视哦!
深洋村的干部说,希望“红色艺术轻骑兵”团队能把这里的红色文化带出去,未来希望能把艺术演出送下来,共同打造红色文化阵地
1
队员感想
——吴倩榕
•END•
(团委)
编辑:纪若玲
校对:吴思翰
审核:周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