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记姚世雄先生开拓汕头教育学院成人函授教育之路
发布人:校友会复审  发布时间:2019-06-29   浏览次数:10

姚世雄,湖北宜都市人,192710月生。1950年于武昌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华中师大前身)政治系毕业,由中南教育部分配到广东,先后负责韩山师范教导处、韩山师专教务科及函授科工作。1982年调至汕头教育学院,先后负责教务处和函授部工作,曾被评为汕头市成人教育先进工作者。198810月离休。离休后发挥余热,继续为培训人才服务,曾负责中学校长培训班班主任及中文秘书大专班、专科毕业升本科函授班的招生及教学管理工作。50多年来,除任职于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外,还负责政治经济学、中学政治教材教法、行政管理学等多门课程的讲课。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记姚世雄先生开拓汕头教育学院成人函授教育之路


每当提及继续深造,人们总会想起成人教育函授。在潮汕地区,汕头教育学院负责成人教育工作的函授部可能已经家喻户晓,而它的创办者却鲜为人知,他便是时任汕头教育学院函授部负责人的姚世雄先生。自1982年函授部创办二十多年以来,函授部共培养了近一万名毕业生,为潮汕地区输送了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

20141218,姚老先生接受了本报的采访。姚老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言谈举止间投射出睿智的光芒。对于汕头教育学院函授部的萌芽,姚老记忆犹新,说起成人教育函授部的成长,就如同谈论自家小孩一般,点滴在心。汕头教育学院原址在平原新村,在讲述创办函授部之初的艰难时,姚老幽默地戏称其为“平原游击队”,如今这戏谑之语听来也是饱含了辛酸。


因势而出——风云际会拓荒路

上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走精英教育路线,入学率较低,高学历人才成为稀缺资源。此时,我国工作的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逐渐得到强化,为解决高等教育普及率低的问题以及给予在“文革”时期错失高等教育机会的广大群众机会,高等成人教育函授部因势而出,成人教育获得了新的生机。

1979年,汕头地区为改变80%以上的初中教师学历不达标的现状,举办了79级政治、中文、数学、物理、化学五个专业的师专函授教育。当时的入学规模达到5000余人,他们经过三年的学习,参加全省统考,每个科目都合格且获得韩山师专发给毕业证书的就有3000多人。组织这一级函授工作的是韩师函授科(配有专职人员8人)。姚先生是这个科的主要负责人,他和他的团队在组建各县市师专函授站(配备专职教师),搞好教学管理,圆满完成培训任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艰苦的工作。

1982-1983年,对汕头教育学院函授部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当时学院正处于筹备阶段,面临着一穷二白的局面。函授部背负着培训在职教师的重任,在市教育局的主持下,招收了1982级师专函授学员2500余人。除795个专业外,又增加了历史、地理、生物三个专业。当时函授部的领导,是由市教育局任命的人员组成的一个函授领导小组。李达副局长为组长,姚先生任副组长,师范科长陈玉奇和中文系主任陈基潘为成员,办公地点就在平原新村一间民房里。姚先生感慨万千地说:“虽然国家颁布政策鼓励地方开展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但很多地方都处于观望状态,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学习要求。”1983年,时任潮安县人民解放军55军的宣传处曾处长等二人找到了姚先生,并且对他说:“军队要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但是找了有关单位都没有接受办学,希望学院能开办政治、中文大专函授班,以此帮助我们培养人才。”紧接着,驻汕海军、空军和汕头军分区也纷纷找到他们请求扩大招生规模,希望有机会到汕头教育学院参加函授大专班学习。姚先生对军队的办班要求十分重视,他说:“没有人民解放军,就没有今天的和平环境。所以一定要尽力支援军队办学。”经多次讨论研究,最后领导小组讨论通过,他便写信给教育厅,获得了省教育厅的批准。

经过一段时间,汕头市委宣传部长张辉群同志等二人到学院请求办党政干部大专函授政治、中文班。姚先生也很快做出在汕头市区、潮州、揭阳三个点的办班方案,经学院党政讨论并报省教育厅获得了批准。谈到这里,姚先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他说:“这段时间既办师专函授也办非师范类大专函授,在学的学员规模达到4000人以上,较好地满足社会成员对提高学历的要求,扩大了汕头教育学院在潮汕地区的影响力。”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向势而转——孜孜以求终有成

如果说路是许多人走出来的,那姚先生便是那引路人。当年省教育厅下达任务后,在申报成人教育函授专科的过程中,姚先生和函授部其他同仁遇到了一些困难。出现了不同声音:一是认为校舍未建好,师资条件不够,不宜扩大范围,搞党政军招生。姚先生认为函授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可以把班办到党政军的单位去。就师资而言,79级已经建立了120人的专职队伍,而且政治、中文是强项。二是认为办非师类函授是办学方向有问题。姚先生认为,学院以培训教师为主,办一些非师范类专业是办学形势发展的需要。经统一认识,许多同志在办学工作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后来教育部检查评审组也加以肯定。

 “1982年始到1987年止,成人教育函授招生情况较为理想。但到了1988年秋季的时候,成人教育函授专科开始出现招生困难,尤其是当年教育厅发文规定,凡是新进民办教师不能报考成人教育函授专科,仅限于老教师报考。”姚先生敏锐地觉察到按这个规定必将导致成人教育函授招生规模的萎缩,后来学院领导采纳了姚先生的建议,冒着被点名批评的风险,果断采取了不限制招收新进民办教师的措施。学院在这一年共录取了1523名学员,取得了成人教育函授的大丰收。与此同时,省内其他地方高校的函授招生没有完成任务。当时的教育厅领导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后来修改了函授招生政策。

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姚先生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奋斗,在成人教育函授之路上插上了属于自己的一面旌旗。


顺势而为——殚精竭虑铸辉煌

汕头教育学院函授部成功取得办学资格后,姚先生和其他同仁殚精竭虑,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筹谋着汕头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函授的辉煌。一路走来,姚先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他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是严把入学考试关;第二是严格按照省的教学计划、开课课程、课时总数等要求执行;第三是狠抓五个教学环节;第四是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第五是定期开展检查评比。”经过这五个方面的努力,使得汕头教育学院的成人函授教育工作一步步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快车道。

想起那段亲自到揭西、普宁、潮阳、潮安等地进行招生宣传的日子,他感触颇深,“我们当时经常跑到外地进行招生宣传,这也是我们的招生秘诀,就是要走出函授招生办的门口,把办公桌搬到外面来。”姚先生回忆,记得有一次到潮安庵埠中学,一下子就了解到该校有很多老师只有大专学历,经过宣传,最后我们接受了几名老师的本科函授报名。一次到潮阳了解到该县高中教师合格率不高,就到一些中学发动报名,同广州教育学院合作办起了有30名学员的中文本科函授班。他们的招生办学之路并非都一帆风顺。“有一次我们到潮州联系办班工作,发生了一场车祸,当时有一名同事到医院缝了36针。”谈到这里,他自我调侃:“成人教育函授工作是一个流汗而且还流血的活儿。”接着,他语重心长地说道:“这份工作需要我们付出很多汗水和心血,希望每一个成教人要以艰苦奋斗的决心和顽强的意志来对待我们的工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人教育函授部全体同仁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最终使得汕头教育学院在潮汕地区教育界、政界、商界的影响力举足轻重,为潮汕地区培养了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


应势而谋——世纪跨越谋发展

三十二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姚先生也已离休二十六载。但他仍然一直关心着学院的发展,关注着他一手创办的成人教育函授事业的明天。他认为成人教育函授的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因,或曰成人教育的“生命内核”,便是走出去,只有走出去,做到“主动送教上门”,才会有更大、更多的收获。

在采访中,姚先生就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函授工作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希望:一是学院领导班子能充分认识成人教育函授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精神学院首先应积极探索构建起中专与大专,大专与本科对接的终身教育体系。其次,党委行政领导要加强对学院成人教育部的领导,并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最后,希望成人教育部同仁一是要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对成人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要随着形势的发展,成人教育部领导要组织团队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汕头地区新兴科技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尤其就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对终身教育的需求情况进行充分调研,了解社会成员对成人教育函授的诉求;三是成人教育部办学形势要多样化,坚持短期脱产培训和业余学习相结合。要有效推进现代化远程教育;四是成人教育部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强化竞争意识;五是成人教育部要搞好组织建设。成人教育部不但要培养好各学科的专业带头人,有计划地培养专兼职教师,它作为全院成人教育函授管理的唯一部门还要处理好与各学系的关系,加强对各学系成人教育函授情况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和监察。

新时期,姚老先生对成人教育函授工作的发展寄予了殷切期盼,他鼓励同仁们要甩开膀子干大事,开创成人教育函授新气象,并祝愿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部再谱成人教育的华丽新篇章!他相信在一代又一代的成教人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成人教育事业必能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  黄小铭)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