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照海别样红 ——听林谦位老先生口述校史
发布人:校友会复审  发布时间:2019-06-29   浏览次数:10


夕阳照海别样红

 ——听林谦位老先生口述校史


人物简介:林谦位,1922126日出生,离休干部,曾任汕头商业学校副校长(主管全面工作,15级正处级,医疗享受副厅级待遇),现年94岁。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汕头商业学校获得了发展机遇,从科级事业单位升格为处级事业单位。为了办好这所中专学校,上级组织多方选贤任能,积极物色学校领导人选。林谦位老先生时任陆丰县财贸办公室主任(副处级),由于曾经从事过教育工作,首先进入领导的视线,组织上多次找林老先生做工作,希望他能够到汕头商业学校工作。林老先生服从组织安排,19826月,从陆丰县财贸办公室主任的岗位调到汕头商业学校任副校长,并在这一岗位上工作到19845月离休。两年多的时间,让林老先生与汕头商业学校,与教育工作、更与我们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广大校友结下了不解之缘。

 “荒凉地”来了“开荒牛”

汕头商业学校位于汕头市龙湖区外充公村外,上世纪80年代,城市发展尚未开发到这一带,当时学校周边荒芜一片,远离城市中心,通往学校的道路尚未修成公路,还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土路,这在当时与城市的繁华相比绝对属于偏僻荒凉的地方。

林老先生到今天仍清晰地记得,1982628日这一天,他原来的司机和资料员一起送他到汕头商业学校报到的情景。一路颠簸好不容易来到学校,一看到这片荒芜、萧条的景象,大家的心都凉了半边,他们都对林老先生说:“原来的工作好好的,怎么能到这么荒凉的地方来?”年轻人是替老领导想不通,可林老先生却想,看这架势是当“开荒牛”来了,既来之,则安之!做好工作重要,其他就不要计较了。

心是这么想,一了解到实际情况,困难却远比林老先生想象的要艰巨得多。当天晚上他打了一盆水洗脸,白毛巾一洗一拧,却变成了黄毛巾,一了解才知道,学校不通自来水,喝的、用的水,都是取自井底铁锈水,这白毛巾变成黄毛巾也就罢了,喝了学校的井水,当天晚上还闹肚子,幸亏他自己懂点草药知识,第二天找了些草药煎服之后肚子才好受起来。虽然林老先生现在已经是94岁的高龄,可回忆起33年前的这一天,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他说,当时学校有“三多”:即草多、蚊子多、苍蝇多;有“三不”:即不通水泥路、不通自来水、不通电话。交通不便、信息不通,这让人一到学校,基本上就与外界相隔绝。学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如此之差,使大家的工作热情不高,心思都不在工作上,管理松松散散,学校的办学一直没有什么起色。

组织上安排林副校长配合时任汕头市商业局副局长王克敬(兼任汕头商业学校校长)抓学校的全面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理清办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生积极性,就成了摆在林副校长面前重要的工作任务。

 “针无双头尖”

林副校长到任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却是钱的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炊”。办学经费不足,已经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当时学校办有厨师班,正面临毕业考试,要求每个学生动手做三道菜,食品耗材的费用需要近三千元,可是学校没有一分钱的经费可以采购食品耗材,眼看着这个毕业考试时间是越来越近了,没有经费这场考试确实无法开展。林副校长想:误人子弟可不行,可没钱怎么办?只能豁出老脸去找上级单位要钱,结果找市商业局的领导要不来经费。最后只好去找市财政局以前有交情的老领导,要来了5000元,这才使厨师班的同学得以顺利完成毕业考试和学业,并顺利毕业。

这个事情虽然最后圆满解决了,却引起了林副校长对学校办学方向深入的思考。在班子会上,他引用了一句“针无双头尖”的俗语,强调学校要集中资源办好拳头专业——财会经济类专业。经研究,学校最后形成了停办技工类专业、发展财会经济类专业的办学思路,并立足当年粤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下大力气办好财务会计专业,形成了以财务会计为主要拳头专业,经济管理、统计专业为辅助专业的发展局面。在第二年,学校还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开办了经理班,立足市委组织部培养干部后备梯队的人才需要开办了干部班,招生形势大好。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汕头商业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报考汕头商业学校的考生越来越来,奠定了汕头商业学校在粤东的办学地位。

 “无好先生,教无好弟子”

办学必须靠教师,只有严谨治校,才能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确保教学质量。在解决办学思路、招生生源这些问题的同时,林副校长也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只有30多个人的教职工队伍,教学管理的力量还是较薄弱。由于之前学校管理不严,加上缺少专业教师,要办好学,还必须依靠这支队伍,充分调动起大家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积极性。

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林副校长的道理很简单,教师就应该有教师的样,要为人师表,“没有好先生,教不出好学生”。而出台的措施也立竿见影,就是学校领导、教导主任到课堂去听课、评课,先营造听课、评课的氛围,提前制订计划,让老师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备好课;其次,重视评课环节,他自己带头听课,带头点评,既肯定优点,更指出不足,真心实意地帮助授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良好的气氛营造起来了,在听了两位专业教师的课之后,整个教师队伍触动很大,逐渐形成了重视教学的良好氛围。

这个时候,林副校长又适时提出,督学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老师们已经重视教学质量了,听课的次数就不能安排太多,否则会适得其反。他强调,督学的目的不是给教师压力,而是提高教学质量,要灵活采取个别座谈,要求教师做好教案、教学计划、备好课等工作,不能墨守成规。此外,在学校的每次大会、小会上,教学质量的问题他时时提,次次讲,要求老师们要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要引导学生灵活读书,学以致用。要求班主任们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心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安全,让学生平平安安完成学业,让广大家长放心。多措多举,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氛围。

对于行政管理人员,林副校长的方法是知人善任,鼓励他们大胆开展工作,他大胆启用为人正直、作风正派的同志,同时在工作和生活中多与干部职工交流、谈心、沟通,建立良好感情,努力帮助有困难的教职工解决问题,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要让马儿跑,就要让马儿吃草?”

林副校长心里很清楚,要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关键是要让大家看到发展的希望,同时让大家能够实实在在地分享发展的成果。

    “民以食为天”。要让老师安于教、学生乐于学,生活一定要有保障。在当时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能不能办好食堂,关系到师生员工的生活质量。由于学校之前管理松散,个别教职工总是在下班之前提前去打饭,把好的饭菜买走了,对此现象学生的意见很大,有损老师的形象。林副校长来到学校之后了解了该现象,他一手抓食堂的物资供应,即通过市粮食局的支持,拿到了“牌价”供应的粗糠(比市场便宜)当燃料,同时得到了市水产公司等单位的支持,拿到了相应的“牌价”供应食品,从而使食堂出售的饭菜物美价廉,伙食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师生员工和食堂的工作人员都欢欣鼓舞;另一手抓教职工的以身作则,他自己以身作则,其他领导和老师都带头到食堂排队打饭,从而杜绝了提前打饭的现象,营造良好的就餐风气。

面对水源水质的问题,由于当时还不具备通自水来的条件,林副校长他们就想办法,到普宁的山区拉来许多干净的沙石层层过滤,基本解决了水源不洁的问题。此外,当时交通不便,通往学校的小路太窄,要是道路上刚好有农民挑着水走,车子根本过不去。为了解决道路的通行问题,他们向市商业局领导要经费,想方设法把路修好,方便师生出行。与此同时,发动学生割除杂草、消灭苍蝇、蚊子,大家齐动手,学校的卫生条件大大改观,整个面貌也焕然一新。

林副校长感触最深的,就是要开门办学的大事。学校的办学不能孤立于社会,一定要立足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要依靠当地政府,搞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他说,来到学校之后,他尤其注重搞好与学校所在地外充公大队的关系。学校有公车,有时碰到当地农民半夜急病,他立马安排车辆送村民去医院治疗。“投之以李,报之以桃”,这种尊重当地政府的行为也为学校的办学赢得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那一年春节他带队去珠池公社拜年,珠池邮电所领导在场,当即表示说为你学校接电话不用钱,春节过后立马就帮助学校免费接通了电话。这种种变化,老师们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工作热情鼓舞起来,工作上更加有积极性,对学校的发展也更加有信心。

 “心底无私好办事”

在林老先生做过的许许多多工作中,让教职员工受益最大的事情,就是建学校教职工宿舍这一件大事,这也是全校教职员工在当时最大的一个心愿。如果这件事办好了,大家才能真正感到有奔头,有干劲。可好事多磨,得来不易!

林副校长了解到,之前市商业局下属的四家单位计划合建宿舍楼,但困难多、资金少,尤其需要处理各种繁杂的关系,几家单位没人愿意去做这件事,后来盖楼的事停滞不前,最终也不了了之。得知情况后,为了学校教职工的利益,也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林副校长经过深入调研了解,决定还得迎难而上,下决心把学校教职工宿舍楼盖起来。于是他带领一班人,找上级单位寻求大力支持,召开班子会议研究分房方案,协助做好建筑施工监督。他秉着“实事求是、秉公办事、不存私心”的原则,从协调与上级领导方方面面的关系,到处理宿舍楼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凭着一颗以学校的发展为重、以教职工的利益为重的公心,硬是把宿舍楼给盖了起来,这里面的坎坷曲折,艰难困苦,在今天的林老先生讲来,却是轻描淡写,可是这里面的种种故事,从他轻描淡写的话语中,却依然让人感受到当时创业的不易以及那个年代的不平凡来。

林老先生讲到一件小事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在盖宿舍楼的时候,他坚决回绝了建筑队负责人“五叔”的“厚礼”。他对“五叔”说了一番话,他说:“学校是甲方,你是乙方,这在旧社会盖房子的时候,为了建筑的质量好,逢农历初二、十六,甲方是要宴请施工队的,民俗称为‘做牙’,现在怎么好颠倒过来?今天,我要是拿了你的东西,你就会偷工减料,最终大楼的质量就没法保证,损害的就是教职工的利益,这种事我不能做!”他还跟“五叔”聊起他在陆丰县财贸办公室当主任参与做生意的经历。他说:“以前在那个位置有机会能够赚到钱,我都不想去赚,现在更不会拿你的好处”。让“五叔”打心眼里断了这个念头,踏踏实实地施工,保证建房质量。讲起那段故事,林老先生的话虽平淡无华,却句句实在,扣人心弦!他的将心比心、通情达理,让人笔者受益匪浅、肃然起敬。

随着宿舍楼的动工,学校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许多人才都想方设法调到汕头商校来工作,学校也从原来的“冷门”单位逐步变成为“热门”单位(因为汕头商校的教职员工有房子住)。今天,座落于汕头市金平区东福路的6号宿舍楼,虽历经风雨、洗尽铅华,却在岁月的磨砺中证明了其过硬的质量,而林老先生离休之后也一直住在这里,儿孙满堂,子孝孙贤,日子过得幸福、祥和、平静、安心!

三不抓,只抓“闲杂事”

林老先生说,来到商校他坚持“三不抓”。即一不抓人事权,由市商业局抓人事工作;二不抓财权,不管钱,只管找钱;三不抓招生权,招生由教导主任带队到省招生。工作上只抓“闲杂事”,只管去外面找经费,找到了经费,就由有关职能部门去管理。而回顾其在商校副校长的任上,却发现他所抓的这些“闲杂事”,从筹措办学经费、理清办学思路、拓宽办学渠道、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到修路、治水、通电话、抓食堂、优化校园环境,甚至是盖教职工宿舍楼,他所说的这些“闲杂事”,哪一件不是事关学校发展,事关师生员工福利的大事?

林老先生还说,到一个单位去当领导,要善于用人、育人,平等待人,使教职工工作有前途、有奔头。他当时到学校来,就提出建立党支部,并在教师队伍中发展党员,培养业务骨干,对一些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要大胆提拔,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

夕阳照海别样红

离休之后,林老先生一直关心着学校的发展,尤其是在刚离开工作岗位那几年,学校领导碰到什么难事总是喜欢找他讨教,而他也总是不怕麻烦,只要是学校的事,总是乐于为学校领导提意见、出主意,不存一丝私心,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余热,为学校的发展在幕后做了不少工作。

林老先生说,他离休之后,学校又经历了几任领导班子,他们都有所作为,学校的办学实力也逐年增强。对于后来学校办学中所取得的成绩,他认为是在几任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他总结了“四点”成功要素:一是要严谨治学,二是要为人师表,三是要积极为教职工谋福利,四是要改善办学条件。这样多管齐下,经过不断努力,才最终一举改变了学校的落后状况,汕头商校也正是这样做,才逐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困境走向后来的发展和兴盛。

现如今,林老先生已是94岁的高龄,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他精神矍铄、神清气爽、目光炯炯、身体安康。对我们晚辈的打扰,他却毫不介意、和蔼可亲。谈话中老人家淡定从容,显得中气十足,谈吐清晰、思维敏捷,谈起30多年前发生的事仍历历在目,仿佛就像在谈昨天的故事一样。

在颐养天年之时,林老先生仍不忘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院发展情况,他仍然保持着每天读报的好习惯,还曾经被评为《汕头日报》的金牌读者。每当收到《汕头职院》报、《汕头职院校友》等学院内部刊物之时,老人家总是第一时间浏览,从中了解学院发展的最新情况。

当了解到学院校友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林老先生由衷地感到高兴。他说,学院领导重视校友工作,这是好事,他非常拥护。老先生特别强调,一定要开门办学,不能搞关门办学,关门办学只有死路一条。通过成立校友会,广泛联系校友,积极联络感情,发动广大校友出谋献策,群策群力,凝聚多方力量,共同办好学院的教育事业。

虽然林老先生谈的是以前汕头商业学校的历史,但他的工作经历和人生智慧,他对待工作的执着态度,他的原则性和通达人情,在今天仍然有较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真是“与林老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让我们深受教育和鼓舞,获益匪浅。我们由衷地感谢林老先生,感谢老人家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衷心地祝愿他老人家健康长寿,福泽绵长!

(曾书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