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结婚率和生育率持续下降,初婚年龄不断推迟,单身成年人口逐渐增多。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家庭结构,还可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发布了《2023-2024年普通成年人与大学生婚育观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揭示了当代年轻人对恋爱、婚姻和生育的态度变化。
本次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781名大学生和7,355名普通成年人。普通成年人中,未婚占比27.3%,已婚占比66.1%;大学生中,有伴侣的占比30.4%,无伴侣的占比69.6%。
调查工具围绕婚育态度、婚育信心、理想与现实情况下的婚育年龄和生育子女数量展开,同时还涉及对特殊婚恋情况的接受度,旨在全面了解不同群体对恋爱、婚姻和生育的看法与意愿。
二、核心发现
1.年轻人婚育意愿普遍较低
调查结果发现,有51.8%在校大学生认为婚姻不重要(认为“不太重要”占40.2%,认为“很不重要”占11.6),48.2%的大学生认为婚姻重要(认为“非常重要”占13.1%,认为“比较重要”占35.1%)。有59.4%的在校大学生认为拥有子女不重要,40.6%的在校大学生认为拥有子女重要。
普通成年人18-24岁年龄段中,44.1%的成年人认为拥有子女不重要,55.9%的成年人认为拥有子女重要。
此外,婚育意愿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更不愿意恋爱、结婚和生育子女。具体来说,在校大学生中,认为爱情不重要的女生占比与男生占比的差值为26.5%;认为婚姻不重要的女生占比与男生占比的差值为37.6%;认为拥有子女不重要的女生占比与男生占比的差值为34.7%。
调查还发现,随着年龄阶段的增加,对爱情、婚育持消极态度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2.婚育意愿理想与现实差距显著
理想情况下,在校大学生希望结婚的平均年龄为28岁,生育子女的平均年龄为30岁。而考虑现实情况,希望结婚和生育的年龄平均延后2岁,且不愿结婚和生育的人数比例显著上升。
3.特殊婚恋情况的接受度
调查结果还发现,70%的大学生接受结婚但不生孩子,11.0%接受生孩子但不结婚。21.7%的普通成年人接受生孩子但不结婚。
三、低婚育意愿的影响因素
1.经济压力
经济压力显著影响婚育意愿。在普通成年人中,收入较低的人群往往婚育意愿较低,因为他们担心结婚和生育带来的经济负担。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更倾向于放弃或推迟生育,因他们面临着就业和经济保障的双重压力。
2.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影响婚育选择。女性更担心婚育对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母职惩罚”,担心生育后职业晋升受阻。而男性对婚育的接受度较高,但同样受到经济和社会压力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负担较重的情况下。
3.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也对婚育意愿产生影响。父母婚姻不幸福的子女倾向于选择不婚不育,可能因对婚姻产生负面看法。父母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子女更倾向于推迟或放弃生育,可能受到父母重视个人成就和自我发展的影响。
四、建议与对策
为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婚育生态,需从观念引导、制度保障与社会支持多维度协同推进。教育体系应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开设婚恋教育课程,通过系统化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养,帮助青年群体建立基于平等尊重的婚恋认知,同时联动媒体平台创新传播方式,以影视作品、公益广告等形式展现多元包容的婚恋图景,扭转功利化择偶倾向。
针对婚育女性面临的现实困境,需推动家庭责任分配机制改革,通过立法保障男性育儿假制度,引导家庭成员共同承担养育责任,同时鼓励企业建立弹性工时、远程办公等灵活就业模式,并在职业晋升通道中消除性别歧视,形成职场与家庭平衡发展的支持体系。
对于适婚人群的经济压力,应构建覆盖购房、生育、教育的阶梯式补贴政策,探索共有产权住房与普惠性托育服务,并依托社区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网络,整合婚姻调解、科学育儿等专业资源,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支持平台。
此外,需在法律层面完善非婚生育人群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权益,拓宽辅助生殖技术覆盖范围,通过公共讨论空间营造与文化作品创作,逐步提升社会对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包容度,最终形成传统家庭形态与新型婚育模式和谐共生的社会氛围。
五、结语
当代年轻人的婚育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压力、性别差异、家庭背景等因素共同影响着他们的婚育意愿。面对这一趋势,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提供更多支持与保障,帮助年轻人平衡个人发展与家庭责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来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编辑:谢婷烨
初审:魏奇彬
终审:曾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