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那些影响教育的名句热词(4)
发布人:心理与教育教学部复审  发布时间:2019-09-30   浏览次数:11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学高为师”指的是教师必须知识面广,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身正为范”指的是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学生可供参照的道德标准。

在国内不少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写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字样的墙壁或横幅,它既是对高校教师进行时时鞭策,更是对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的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心灵指引。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身为一名教师,要有渊博知识,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做学生求学路上的引路人。身为一名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做学生为人为学的楷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无数教师的座右铭。事实上,提高教师学识水平,加强师德建设,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发展,关乎学生的成长,更关乎教育强国建设,关乎民族复兴大业,因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2014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所作的讲话中,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理念,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为新时代教师的成长指明了道路。“四有好老师”是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化和提升,更有助于指引广大一线教师做好学生的“大先生”和引路人。广大一线教师要始终努力提高自身道德情操,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而不懈奋斗。(作者 曹灿辉 系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局工作人员)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始终葆有人民立场,蕴含人民情怀,彰显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中央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更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培养更多人才,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中央在顶层设计上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到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到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制度安排不仅有针对性,更有前瞻性,极大地提升了民众的满意指数。

当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教育的要求也在全方位提高,比如解决了“有学上”,还盼望“上好学”,这就为相关部门提出了更大挑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去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新使命,只要不忘初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认识,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的教育就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为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根基。(作者 王石川 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27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