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作出的高度概括,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及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提供了科学指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经历过曲折历程和艰难探索,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民受教育水平大大提高;基本建成了结构较完整、专业较齐全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已进入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的新阶段;研究生教育正在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迈进。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最新结果显示,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81.7%,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上述数据从一个侧面充分表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教育系统在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过程中,各级各类教育取得显著成就,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征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
但我们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教育工作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例如:在基础教育中,不断促进教育资源实现更优质的均衡配置,并适当向老少边穷岛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依然是最为重要的公共政策议题之一;在职业教育中,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仍需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在高等教育中,如何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如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与国家地位相匹配,如何进一步增强高校的办学特色和活力,依然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紧迫任务。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当今国际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要依赖于教育。今天,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崛起和民族未来。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教育这个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久久为功,这对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作者 高耀 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26日第2版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同年9月9日和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和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考察时,进一步要求广大教师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他强调,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起到这样的引导作用。此后,他多次在重要场合的讲话中进一步阐述和丰富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思想内涵、目标任务,为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广大青年学生的深切勉励和深情寄托。这句话既生动又形象地阐释了青年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规律,用“扣扣子”来比喻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科学论断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现实和复杂形势的准确判断,对青年成长需求和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从全球来看,各种伪装的“普世价值”和种种娱乐文化对我国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国内经济发展转型和社会结构调整引发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信仰危机、理想失落、道德滑坡等价值失范现象。
为了有效应对当前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青年心中的精神大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广大青年要找准人生方向,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苦功夫,系好第一粒扣子,为今后每一个人生理想、每一份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广大青年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真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忘初心,不负青春。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中央全面部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愈加复杂的国际形势与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需要,应该愈加重视青年的“第一粒扣子”问题。冠必正,纽必结,“第一粒扣子”是党科学定位青年成长成才的初心,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是青年立鸿鹄志的初心和担当时代责任的使命。(作者 张龙 系浙江省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27日第2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提出,一经提出便广泛流传。它简洁而深刻地论述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备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它正本清源,引领了举国上下对教育的重视,极大促进了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此之后,我国历届领导集体均把这一论断作为教育基本功能的论断,并在不同场合重申这一论断。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均明确提出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并将之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论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在讲话、书信中多次提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何谓“本”?“本”就是“一”,是“原点”也是出发点。何谓“百年大计”?通常是指国之大计,即国家的长远发展。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发展需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要素协同作用。那么百年大计为什么不是以经济为本、军事为本、文化为本,而是教育为本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换言之即是:国家发展,教育先行。一个国家、民族的竞争力归根结底靠人,而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这种认识指明了教育在诸要素中具有超越其他要素的先导性作用和奠基性作用,是世界历史和经济理论共同揭示的普适性规律。
教育先行,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国家选择。教育先行,是现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因。中国的教育为本、教育优先呼应着世界历史与经济学理论,同时自始至终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服务着中国的“百年大计”。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之后又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个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基本点不变,但是着力点各有不同。1986年起,我国开始施行义务教育法,全民义务教育得以普及,为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的目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为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提供了充足保障;高校扩招、“双一流”建设确保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需的人才储备;控辍保学、教育扶贫政策缩小了贫富差距确保教育公平,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推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直在与时俱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仅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成就,还提供了教育促进国家发展、个人成长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对国家发展而言,它提示执政者应注重长远大计不搞权宜之计,更加注重人的培养而不仅是物质积累。对个人成长而言,它揭示出教育才是改变命运的根本手段。越是处在贫困中的家庭和个人,越是应当考虑长远的投资,正所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的复杂国际背景中,它在未来必将产生出新的智慧,让中国以及全世界通过教育优先发展搭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互理解的桥梁。(作者 潘昆峰 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20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