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深入挖掘育人要素,统筹育人资源,积极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完善育人机制,实现各项工作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第二条 在加强课程育人方面,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创新思政课建设体系。根据学校要求,做好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上第一堂思政课工作,定期开展支部主题学习和线上青马工程思政教育系列活动。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情况与教师的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职务调整、工资待遇相挂钩,明确工作量。
第三条 在加强科研育人方面,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加强校际遇合作交流,整合资源;升级建设实训室,提升专实训条件。健全推进班主任、兼职班主任工作制度,规范和加强班主任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完善班主任立德树人责任制。
第四条 在加强实践育人方面,推动学院思想教育实践学分制度,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优势互补。组织低年级学生参与社情调查、支教服务等实践活动,组织高年级学生参与专业实习,重点打造暑期三下乡支教队伍、“互联网+”教育等专项实践。开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参观项目,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第五条 在加强文化育人方面,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长效机制。结合传统节日、重大事件等时间点开展文化传承和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板报、分享会等形式及线上媒体联动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宣传。支持动员有文艺特长的师生参与校园文化类型评选活动,开展学院文化活动。
第六条 在加强网络育人方面,建立网络素质教养长效机制。重视将师生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文明教育,从新生入学教育环节开始贯穿学期,积极利用公众号、慕课等平台加大教育宣传。
第七条 在加强心理育人方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和工作联动机制。做好开学时各年级学生尤其是新生的心理预警,持续跟进,每月一报。构建学生工作队伍、教师和学院管理人员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学院、班级、宿舍“三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
第九条 在加强管理育人方面,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四个一”的工作要求:每学期开展1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教师每学期进行1次谈话,开展1次思政课,举办1次研讨会。
第十条 在加强服务育人方面,明确育人职能,落实“以生为本”的育人要求。组织开展“爱生节”系列活动。改进工作方法,整合学工、教育事务充分实现网络进行办公,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加强监督考核,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
第十一条 在加强资助育人方面,加强大数据分析,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科学规范的动态管理。将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国家奖学金”等评选的重要依据,坚持资助育人导向。推动高校设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第十二条 在加强组织育人方面。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每年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培养选树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推选展示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党建带团建工作有实效、有特色。
第六条 本办法由应用外语学院负责解释。
第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